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220人的精锐警卫连,连长却只有20来岁,为啥这么有能力?_徐信_徐连晨_日军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46 点击次数:161
徐信将军,原名徐连晨,那么他为何改名呢?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颇为有趣且富有意义的故事。
1921年3月16日,徐连晨出生在河北省灵寿县慈峪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。那个年代,穷苦家庭的孩子普遍难以接受正规教育,但年幼的徐连晨却怀揣着强烈的求知欲望,渴望能够走进校园,读书学习。
当时慈峪镇西街小学有一条规定:只要学习成绩名列前三,就能免除学费。因此,年仅9岁的徐连晨跑去央求父母,希望家里能先支付他第一学期的学费,他保证以后上学不会再麻烦家里分文。然而,家境贫寒的徐家人即便筹借钱财也极其困难。经过亲戚朋友东拼西凑,才凑齐了这笔学费,让徐连晨得以在1930年顺利进入西街小学开学。
在西街小学里,徐连晨倍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,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多次获得免交学费的资格。1935年,他顺利考入慈峪镇高级小学。在这里,他遇到了国文教师马秀忠,这位老师是一名地下党员,开始潜移默化地向徐连晨传递革命文化和思想。
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面对日军侵略的残酷现实和国民军队的节节败退,16岁的徐连晨与十几位同乡商量,决定投奔红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。此时,红军已改编为八路军,正在迅速向华北前线推进。当徐连晨一行人抵达阜平时,恰遇八路军115师的队伍。
展开剩余82%由于文化水平较高,徐连晨等人首先被分配到抗日救亡民训班,随后转入115师随营学校学习,后又改编为教导大队。遗憾的是,当初一起启程的十几位同乡,到后来只剩下五人幸存。为了防止日军占领后家人遭受迫害,五人商定依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五德依次改名,最小的徐连晨因此改名为“徐信”。
加入八路军后,凭借高小学历,徐信直接进入教导大队,并于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第1大队第1区队1班接受干部培养。晋察冀军区当时的老红军人数不足三千,急需培养干部,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被优先重点培养。1938年2月,年仅17岁的徐信被分配到三分区第10大队(团级单位)1营3连,担任指导员一职。
当时晋察冀三分区的老兵仅有骑兵营,新编部队缺乏骨干人员和武器装备。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下,敌人不会因为我们还没准备好就放过我们。徐信到连队不到一个月,就赶上了在定兴县爆发的一场激烈战斗。战斗结束后,3连仅剩三十余名干部和战士,生还者寥寥可数,足见当时战斗的惨烈。
1938年,日军兵力尚充足,战斗力强悍,而我们新组建的第10大队成立时间不过数月,缺少经验丰富的骨干干部。徐信等年轻干部几个月前还在学校读书,而武器装备极其匮乏,与日军相比存在巨大差距。这样的战斗,困难重重,牺牲不可避免。
年仅17岁的徐信担任连指导员,而同龄人大多仍是普通高中生。面对残酷的抗战,他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以最小代价打击敌人,争取最大的战果。仅仅一个多月后,3连再次接受任务,夜袭定县火车站日军仓库。
徐信与侦察员乔装潜入敌方车站,仔细侦察敌情,最终选择夜间突袭,一举击溃日军守卫,缴获大量粮食、药品和军需物资,极大地缓解了部队物资紧张的局面。
1939年,徐信由三分区调入一分区,担任第1团4连指导员。该团是晋察冀军区的主力团,源自115师独立团的老红军连队,战斗力强悍。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正是来自此团。18岁的徐信能够在这样一支主力连担任指导员,足见其在战斗中成长迅速。
不过,他在步兵连指导员岗位的任职时间不长,很快被调任一分区直属警卫连指导员,随后升任连长。该警卫连装备优良,人员精锐,是分区最强战斗力的连队。司令员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曾对该连赞誉有加:
“警卫连人数220余人,全部装备缴获的日本武器,配备12挺机枪和4具掷弹筒。我们特意为连队配备经验丰富的老兵,班长大多是老战士,排长均从各团连长中精挑细选。”
在这样高配的连队中担任连长,年仅二十出头的徐信肩负重任。杨成武将军对徐信印象深刻,回忆1941年反扫荡突围战役时,徐信率警卫连多次击溃围困的日军,立下大功。
多年后,杨成武将军这样评价徐信:“无论如何,他就是个听到枪声心里发痒、冲在前头的人。那晚他肯定打得很带劲。我心里有数,有他顶着,我们一般不会吃亏。”
果然不久,徐信带领战士们归来,他讲述道:“敌人见状猛烈反扑,但我们占据有利地形,捷克冲锋枪、勃朗宁机枪和三八大盖齐发,令敌人措手不及,大批倒地。日军未料遇上硬骨头,伤亡惨重,不敢轻举妄动。”
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时,记者采访徐信将军,他回忆:“我们打得敌人措手不及,夜袭以少胜多。三次突围虽有伤亡,但不过几十人,不算太大。”
这支精锐部队即便打得出色,也难免付出伤亡代价,足见抗战环境之艰难。谈及战友牺牲,徐信将军感慨:“那些牺牲的战友,我的记忆里他们的名字和模样都很清晰。有时梦里还会见到他们。八路军战士太可爱了,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!”
谈到当年的抗战条件,徐信将军讲述道:“冬天最冷时,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,盖着薄被,有年轻战士冻得哭出来。吃饭常常一天一顿,甚至三天两顿。有时饭刚做好,鬼子来了,只能把饭揣进口袋,匆忙撤退。大家毫无怨言,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——爱国抗日,不打败鬼子决不回家。再苦再难,也要把鬼子打败。”
终于,1945年8月的那一天到来了。此时的徐信已不再是那个懵懂少年,而是一名八路军青年团长。在之后的战争岁月中,他还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发布于:天津市
